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7集课程复讲

刘昊学长

  
    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的确是非常伟大,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他们的教诲,让未来社会环境能够和乐、安定。所以朋友,纵使已经到了四、五十岁的年纪,纵使孩子已经长到二十几岁,都不要害怕,只要我们的道德学问很深,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的人,不必担心别人不会改变,所谓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”

  首先看看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懒惰,根源在哪里?作为父母应该把握住每一个教育机会,如果你正在擦桌子,擦到一半,刚好有事需要离开,这时候你的孩子过来拿起抹布擦桌子,作为父母你的态度又是如何呢?是让孩子帮着你擦桌子,还是把他推到一边去?如果选择了后者,那么等他再也不帮助你做家务了,你再生气也于事无补了。如果你选择前者,不但对他的举动称赞,还告诉他应该怎样把桌子擦的更干净,那么不但成全了他的孝心,而且还教会了他做事的方法。其实在做家务的过程中,他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,真心的付出,真正体会到劳动过程中的辛苦,更可以体谅父母的辛劳,才知道感恩。所以,为人父母一定要把握教育的机会,激发孩子的潜能,不能让他养成懒惰的习惯。

    再看看生活规律。孩子的生活为什么会没有良好的规律? 我们作为父母是否真正了解过,给孩子买早点的钱是都转化为早点了吗?很多时候,孩子都是用早点钱买了零食、玩电动游戏或者是去网吧上网,这些不好的习惯必然导致他的体质直线下降,我们作为父母应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多尽一份心,多付出一些辛劳,我们的付出将会是影响孩子的一生,不管是他的身体还是他的德行,我们要为他树立好榜样。

    这些不好的习惯,相信只要让孩子长一个善就能全部解决,这个善就是“孝”,百善孝为先,随着深入圣贤学习,体会会越来越深。“父母呼,应勿缓,父母命,行勿懒”“身有伤,贻亲忧,德有伤,贻亲羞”亲所好,力为具,亲所恶,谨为去”,一个有孝心的人,事事都不会让父母担心,时时刻刻都以让父母安心、高兴为重。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谨慎,不会让父母担忧。孝心一开,除了对自己的父母孝敬,对别人的父母也会同样对待,对自己的兄弟姐妹、对别人的孩子,都会将这份同理心延伸、扩散开,因为他知道,推己及人。

    教育孩子孝,首先应该告诉他为什么,只有知道别人的恩德才能回报别人的恩德,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去引导孩子。两三千年前有位圣人--佛陀,他带着学生走在郊外,看见了一堆白骨,他将白骨分成了两堆,一堆颜色较白,一堆颜色较暗,学生问他,为什么两堆骨头的颜色不一样?因为学生们知道“心有疑,随札记,就人问,求确义”,佛陀解释到,较暗的骨头是女人的骨头,因为作为母亲,在怀胎的过程中会将自己体内的养分输送给孩子,当孩子的养分不足的时候,就会从母亲的骨头中渗出,所以母亲怀胎是非常辛苦的。接着佛陀告诉学生,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我们这一生都不能够报答的,我们应该尽好为人子的孝道。除了语言上的教育,还可以通过活动让孩子体会母亲怀孕的辛劳,举行“一日护蛋活动”“把篮球放在孩子身上”,让孩子亲身体验母亲在怀孕当中是如何小心谨慎的保护孩子,随着腹中孩子体重一天天的增加、营养摄取量也逐日增加,母亲除了要保护他的安全还要维护他的健康,纵然自己有吃不下饭的时候,还必须勉强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。通过这样的引导与效仿,让孩子领悟父母为了他的平安健康的降生,在怀胎十月期间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。进而让他们明白,应该回馈给父母亲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健康强壮,不能挑食、偏食。接着告诉她们,母亲生产的不易,产房中的床旁的两根非常粗的钢柱,都弯了,这是什么样的力量?因为母亲生产过程是非常痛苦的,所以日积月累,这两根钢柱就被这些力量拉弯了,生产的痛比得癌症还要痛苦,很多得癌症的人都承受不了自杀了,但是母亲居然可以承受比癌症还要重的痛苦,当我们降生的时刻,母亲不顾自己的疼痛,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是不是健康!这样的母爱我们这一辈子都是要铭记在心的。

    随着孩子的平安降生,接着养育、教育更加的不容易,有位朋友说,没有生孩子之前想着让他赶紧出来,可生完了以后,想,还不如不把他生出来呢!所以养育的过程比生育还要付出更多的辛劳,多少个孩子哭闹的日夜,都是母亲陪着,多少次生病,都是父母亲半夜带着孩子看病,父母记挂着孩子所有的生活起居、衣食住行。教育的责任、生活的压力,都是父母时常担负在肩的。所以,对于父母的辛劳,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力行孝道。从哪里力行孝道?来看《弟子规》第一段经文:

  {父母呼。应勿缓。父母命。行勿懒。父母教。须敬听。父母责。须顺承。}

  『父母呼,应勿缓』,这是指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。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他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,当孩子所形成的是孝心、恭敬心,他的学问就扎了很好的根基。当他没有孝与敬,内心生起的可能是傲慢、不恭敬,很可能就毁了他一生。《大学》里面提到说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”,先要怎么样?“先治其国”,“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”。所以孩子要有正直的心,才能修身、齐家,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。如何诚意、正心?必须格物致知。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、坏习性。而不耐烦、傲慢就是坏习性,从小就能够把他这个坏习性转化掉,就是格物致知,就能诚意正心。所以,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。

  现在假如有个孩子,你叫他,他走过来问:叔叔,你有什么事吗?你会突然对他怎么样?肃然起敬!所以要从小教育孩子懂礼貌,很多家长说:叫人?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,还叫人!这样对孩子的态度对不对?现在把教育孩子的标准降低,会造成什么结果?一代不如一代。所以教孩子的标准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。抓住原则,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。要引导孩子——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:爸爸妈妈,有什么事吗?当然,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身作则,先做给孩子看。当爷爷奶奶叫我们时,我们应该放下手里的事情赶紧过去,时间久了,习惯就成自然。当我们以这样的姿态给孩子做榜样,这种气氛就会薰染你的家庭形成风气。从我们自身开始改变,整个地球都会变,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。要能从我们的内心,所谓心行如一。心是根本,所有的行为都是心所向。如果今天儿子叫你,你马上跑过去:儿子,有什么事吗?那就不对了。孩子是晚辈,我们是长辈,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,成全他的恭敬心。所以假如孩子今天说:爸爸,你过来一下。你不能过去,对他说:你怎么不过来。然后他过来再跟他说:来,我们一起来学《弟子规》。不要又开始训斥他,要循循善诱,跟他一起学,他自然在这些圣哲的故事他会心生效法。所以我们要懂得灵活运用学问。

  有一位老师的孩子刚好有一天敲她的屋门,孩子的奶奶走过来,可能是让孙子吃东西。结果她孙子马上冲他奶奶说了一句:你别吵了!这时你看孩子对奶奶不恭敬该怎么办?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,不然等他形成了习惯就很难改了。教育很重要,要慎于始,这位老师马上开门跟孩子说:和奶奶道歉。这个孩子死都不愿意道歉。这时奶奶说:天气这么热,别道歉了。这时候这位老师看孩子不道歉,马上对孩子的奶奶说:妈妈,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,我跟你道歉。这个老师话才说完,她的儿子眼泪就掉下来了。接着,这个老师告诉孩子:你看,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,奶奶却都想着你,怕你太热了,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。当这个老师这么说,奶奶听了以后很感动,然后就走了。所以婆媳关系会因为这件事有很好的发展,因为奶奶觉得这个媳妇知道我的心。接着这个老师就和他的儿子说,你今天晚上要写日记,好好反省一下。结果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,说他有两个我,一个是很善良的我,一个是不善良的,那个不善良跟善良在那里拔河。诸位朋友,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,长大以后有更多的挣扎。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就扎根,他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,也不会有因为不恭敬、坏脾气,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。

    『父母呼,应勿缓』要恭敬;『父母命,行勿懒』也是恭敬;『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』,都是对父母的一分恭敬心。

  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、辛劳,是一辈子的爱护。所谓“母活一百岁,常忧八十儿”,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,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孩子。所以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,自然而然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,我们的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。

  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,我们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懒惰,答应了要赶快去做,这个我们要求孩子就很好用。当父母和孩子有了这个共同语言,达成共识,都一起要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诲,就会很好沟通。那我们要反思,我们长这么大了,父母的命令、父母交代给我们的事,我们是不是都做到了,有没有行勿懒?面对亲友,答应的事情,最容易失信的是什么事情?是跟我们最亲近的父母,甚至于是最亲近的先生、太太。因为我们跟最亲近的人可以找找借口,而且和我们最亲近的人也会原谅我们,不计较我们。所以要省思!我们对父母做出了承诺,更应该履行,才是正确的态度。我们要想想曾经答应父母的事情有没有还没有做的,要赶紧去做。

  古时候有代很多的孝子,不等父母命令,就能够体察到父母的需要,自己主动去做。在三国时代,有个孝子叫孟宗,他看到母亲已经很久吃不下东西了,有一天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羹汤。因为母亲长期胃口不好,脾胃都衰弱,突然很想吃一个东西,假如吃不到一定会很痛苦。所以他就走到竹园里面,那时候是冬天,是不会长竹子的,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,于是在那里哭泣,这分孝心,这分真诚心,感动了竹子。所谓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”母亲吃了这个竹笋煮的羹汤,病就好了。真正的孝子能够让父母宽慰,让父母身体健康。

  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已经通过“水试验”研究出来,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,可以影响水。当人念向善,水都可以形成很漂亮的结晶体;当人齐心向善,连很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澈透亮。所以,大自然跟人心是互动的。古代这么多的孝子,为什么可以感动很多的动植物,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?凭的都是他的孝心!只要我们能够学到他们的孝心,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上演一出出感人热泪的好戏。

    “父母教,须敬听”,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因为在气头上,我们应该恭敬的聆听,绝不能一言九“顶”。即使讲了十件事,其中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,也不要马上顶撞他,等父母骂完你,火气慢慢消下去了。情绪也已经平和,突然想想,觉得好像骂过头了。可能会主动的让你一起吃水果,打打圆场。这个时候,你也要当作若无其事的走过来,顺势而为。当父母责备你,你都没有回嘴,对你产生误会,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,父母就会提升对你的佩服、尊敬,以后跟父母就会很好沟通,而且父母也会觉得我的儿子、我的女儿最值得我的信任。所以父母教,须敬听。假如你父母亲身体不是很健康,也要视状况而定。

    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,古时候,有一次曾子的父亲,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,非常生气,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。曾子因为说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,动都不动让他爸爸打,结果爸爸出力过猛,把他打晕了。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,他就跟学生讲,曾子这样做不孝。为什么?孔夫子就说,父母在生气的时候,情绪比较控制不了,假如失手,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。那儿子死了,谁最伤心?父母,对!所以孔夫子说,“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”。所以,看父亲拿起来的棍子可能会打死你,赶快跑!不能陷父母于不义。

    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,是念念为父母着想,你就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。

  所以“父母教,须敬听,父母责,须顺承”。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诲的时候,应该欣然接受,应该想想为什么父母会这么生气,我们到底哪里做错了,过失到底在哪里?因为父母在发脾气的时候,其实身体已经受到了伤害,因为发一次脾气身体恢复需要3天左右,父母也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教训,避免做出对自己不好的事情,才宁可自己发脾气伤害自己,所以应该体谅父母的这份心,对得起父母爱护我们的这份情。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,不能让父母这个脾气白发,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,所以我们记住这次错误,要懂得挨骂要能换得进步,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,要能“不二过”。这次被父母骂完了,一定要记住,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、伤心的事。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